 |
(記者 田進)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24日公布,考古人員發現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以白灰裝飾,是“粉壁、涂泥”的歷史見證。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位于陜西麟游縣城所在地,是隋唐時期皇帝避暑離宮遺址。
發掘表明4號殿址坐北朝南,初建于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并整體有所增高抬升,外圍且有增建和擴建。殿體由殿階基、西慢道、殿面礎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構成。
從建筑構材、夯土層理和殿西、南兩面破損裸露的斷茬等觀察分析,4號殿基明顯可分隋唐兩期,其中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之上。從現存柱礎分析,唐代殿面大致可復原為東西38米、南北25米,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是一座殿基高達4.2米的高等級臺式殿堂建筑。
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還發現大量散落白灰墻皮殘塊,南側基臺所砌陡版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至4層,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這可能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筑上的反映,是魏征《醴泉銘碑》中所言“粉壁、涂泥”的歷史見證。
據了解,此次發掘是時隔25年后重啟九成宮遺址考古的一項重要舉措,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殿周四圍堆積和晚期遺跡對了解認識九成宮的形制布局、歷史沿革和廢棄變遷等過程提供了確切的信息;隋代殿基部分周匝各類石構材體量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當中的壓欄石、隔身版柱和地袱石所雕纏枝忍冬紋,枝條屈曲纏繞,葉瓣典雅華美,這些都是以往古代殿堂建筑考古中所罕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石作制度的流變,為研究同時期的建筑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4號殿基夯土中所夾雜的卵石層、暗柱等技法為考察隋唐高臺式建筑技術提供了素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