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12月22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300多件文物展品向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歷程。
圖為展覽的南海島礁出土文物。 王子謙 攝
本次展出采取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方式,分為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
海南省博物館館長陳江介紹,海南島居于中國南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歷史上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給海南保留了相當豐富的自然生態與完整的文化業態,島上陸地田野考古與海上水下考古大有可為,在這里不僅有南島語族等國際性研究課題,還有“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熱門研究課題。當下,又值海南自貿港建設,海南之田野考古與南海之水下考古愈備受關注。
觀眾在參觀南海水下考古成果。 王子謙 攝
他表示,海南已成為熱門考古地帶。海南的考古工作起步較晚,也鮮有總結,故非常有必要加予整理和總結,以為將來對海南歷史研究奠定基礎。
海南歷年考古工作分為兩部分:解放初-建省前海南行政區的考古工作及建省后海南考古工作,囊括海南解放以來的考古歷程。1988年海南建省后,相關文物考古管理機構和研究部門相繼設立,先后進行了三亞市落筆洞洞穴遺址考古發掘、“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發掘等一系列考古工作。
圖為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文物——“兩院禁示碑”。 王子謙 攝
海南田野考古涵蓋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漢代考古、隋唐-宋元考古、明清考古五個時代的海南田野考古工作。如昌江信沖洞古生物化石點、三亞落筆洞洞穴遺址、陵水橋山遺址、陵水福灣、軍屯坡甕棺墓群、甘泉島唐宋遺址、儋州市峨蔓鹽田等,并展出一批珍貴的出土文物。
南海水下考古分為島嶼考古調查、水下考古調查兩大部分,主要介紹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考古調查與發現,并展出多件“華光礁Ⅰ號”沉船、珊瑚島Ⅰ號沉船等遺址的出水文物。
海南省文物局二級調研員魯時忠表示,當今海南正在建設自由貿易港,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海南的考古對研究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了解海南島、增強文化自信、增加海南的國際影響力都有很直接的貢獻。
本次展覽由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