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給刻好的木版刷上色,鋪上熟宣,用馬尾做成的趟子在紙背上來回刷幾趟,讓顏料均勻地著在宣紙上。之后再輕輕揭起,穿著紅裙子的小豬佩奇木版年畫就刷成了。
“這個樣子我早就做好了,有一陣兒太忙了就說不印這個了,沒想到最近《啥是佩奇》那個視頻火了,我就又把這個版給刻出來了。”
60歲的張闊是西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北京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每年進了臘月,就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時候,不斷地有社區邀請他去講述、展示北京的木版年畫,每去一處,他都會印上50張送給居民們。“上周四去西城,上周五去密云,昨天去順義,今天是金融街。”
楊梅竹斜街50號工作室里的幾案上,正晾著張闊為豬年準備的四款年畫:傳統灶王爺為其一,酣夢小豬為其二,群豬拱財為其三,這第四款,就是小朋友們最愛的“網紅”小豬佩奇。
“年畫這東西其實大家都喜歡,到了過年的時候,掛在屋里有節日的氣氛。但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東西,灶王爺肯定是老人喜歡多一點兒,因為年輕人沒有這種生活經歷,生肖年畫是大家都喜歡,老人會惦記著孩子是什么生肖,掛一張圖個吉利,年輕人會注意自己的生肖或者就是喜歡這種可愛的形狀。”張闊介紹,傳統北京木版年畫的題材以神像和紙祃兒(各行業祖師爺)為主,沒有特別大眾化的題材,為了讓更多人喜歡年畫、愿意把年畫帶回家,他每年都會刻點兒新鮮的版,比如當年的生肖、福字、梅蘭竹菊,甚至游戲中的熱門人物。
“木版年畫的本質是雕版印刷術,我的想法是,把雕版印刷這門古老的手藝留下來,用來印今天的東西。讓更多人接受年畫,古老的手藝才能得到傳承,否則傳統的北京年畫都是神像紙祃兒,不信神的、不是這一行的,何必買呢?”張闊說,“你看這個群豬拱財,我刻版的時候刻的是三只豬,一家三口,后來有人建議我,現在都鼓勵多生,你應該多刻兩只小豬上去,我心想你們比我還緊跟時代呢!”
“送畫仙人”的生活要一直持續到臘月二十八、二十九,不過這不意味著張闊之后就能閑下來了——春節期間,張闊會在琉璃廠、世紀壇等地的廟會上擺攤兒,當場印制、售賣年畫。
而為了讓來廟會的市民體驗到刷出年畫的樂趣,張闊這兩年做了一些簡單的木版:“傳統年畫有線版和好幾個色版,先用墨版印出輪廓,然后印色版,有幾個顏色就得印幾遍,比較費時間。但逢年過節的,印單色的又不夠喜慶。今年這三個豬年畫,各個顏色之間都比較遠,一個版上可以一次上幾個顏色、一次刷成。”
雖然很忙碌,但張闊樂在其中,他覺得自己是在給大家添年味兒:“很多人說年味兒淡了,我覺得其實就是自己不講究了,你得自己給自己找樂趣。像年畫,它就是一種標志,貼在門上屋里,就知道要過年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