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偉
天府之國、成都。一座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享譽世界的休閑之都、美食之都和美女之都。 “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是對這座魅力城市最準確的詮釋。天府之國、休閑成功之都、成都都成這些美譽,形成了天府之國獨有的文化內涵和新的城市價值定位。它根源于中華文化,孕育于巴蜀文明,是成都最厚重的底色,也是成都人最驕傲的榮光。
新時代必定有新的文化符號表達,“天府文化”的提出就是與時代同發展、與城市共成長,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代表;是貫通歷史、當下和未來,具有開放性和發展性的城市文化符號。
在天府之國眾多的文化表現上,“藤布文化”應該是“天府文化”里最能體現遠古與現代,人文精神與傳統工藝產品相結合的文化符號。
藤布文化元素提煉和作用
“藤”植物編織重要的類型形式,也可說是植物編織發展的主要源頭之一。天然柔軟的線形材料,遠古人抬運獵物、重物以及搭建巢穴居和桿欄居最天然原始的繩子線形材料。
“布”經緯線交織的代表物品,高超手工藝技術展示的典范,可以說是植物編織應用的衍生品類之一。也可說是先有以“藤”等植物利用并不斷發展進步,再有“布”溫暖人體并逐漸發展成為遮羞美化,提升人類物質與精神生活需求的偉大發明,成為區別于動物最重要的標志。
考古發現最早紡織物殘片就是用一種叫“葛藤”的植物皮制作而成,有力證明了早期人類最開始對植物的應用,到后來真正紡織纖維布料的出現,這一人類文明最早期、最偉大文化創新發展變化的歷史足跡。
“藤布文化”就是在傳統文化土壤里發現的超級符號,它的提煉主要是解決編織和紡織融合述說與創新發展的問題,能夠在消費市場應用創造一種新的藝術和產品形式,用傳統文化創新的獨特魅力牽手世界各民族友誼,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為“天府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做出積極的推動作用。
發現藤布文化元素和符號
每年4月4日清明節中,都江堰都會舉辦充滿濃郁民俗風味的放水節,被譽為負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天府第一盛會”。
放水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拜水大典,"咚咚咚"三聲禮炮,身強力壯的堰工奮力砍斷魚嘴前阻斷內江榪槎上的綁索,河灘上的人群用力拉繩,榪槎解體倒下,江水頃刻奔涌而下。隨著砍榪槎放水,整個會場人聲鼎沸,吶喊歡呼聲此起彼伏。整個畫面蔚為壯觀、波瀾壯闊,在江水一瀉千里氣吞山河的咆哮剎那間,讓你深感人類智慧的偉大和神奇。
在現場,水是如此柔美,宛如婀娜少女般嫵媚,卻又那么雄麗,似乎渾然融入了大禹、杜宇、螯靈等先賢們治水精神的血液,闊步向前,勢不可擋。水滋潤了巴蜀大地,養育了聰明智慧的巴蜀兒女。
儀式中,麻繩、竹繩、竹籠、榪槎和各種服飾表演,仿佛就是“藤”和“布”兩個文化元素的交相和輝映,把水襯托的更加精彩靈動。這時的水似乎也綻放出新的生命,它仿佛穿越千年歷史,把李冰父子的靈魂重新接引到了蜀人族群之中,一起共舞,一起歡呼。
(拜水節水、藤、布代表圖片)
藤布文化與中國故事
女媧和伏羲用藤條和樹葉遮身(最早布)并用青藤攪泥創造男人和女人,女媧和伏羲成為中華文明文化的根,炎帝發明布,黃帝發明衣,炎黃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中華民族又稱華夏民族,“華夏”一詞的本義即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絲綢之路”也是說“布”的故事和民族間友誼。當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實施,又再次說“絲綢之路”中“布”的溫暖包裹之意,展示其共同發展與進步最本質的價值內涵。
古往今來、事事變幻,合作、包容、共進的和平友誼故事好像一直都在述說,充分印證了“布”與中國發展進步的淵源和深厚文化關系,展示其人文文化與民族友誼的精神脈絡主線。“藤為布源、布為服始、服暖人間。”它仿佛是一條無形的七彩線貫穿中華文明精彩演變的過去與未來。
藤布文化展天府文化新名片
四川的藤編、竹編、棕編、蜀錦、蜀繡以及織布技術,名揚海內外。這些融入自然、順應自然持續循環發展的生存大智慧,通過這些創造和發明把“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演繹到了極致,展現的惟妙惟肖。這些精美的非遺手工藝產品蘊含了豐厚的地域文化,體現了人的創造力和四川民用產品的代表,更是天府文化具體內容呈現重要的支撐部分。
黃帝的元妃,有“中華民族的母親”稱號,并是紡織第一人,發明絲與織錦的始祖,名叫“嫘祖”的人就出生在四川。三國蜀漢時期,因成都“蜀錦”出名,“錦官城”成為成都的別稱。“讀書云閣觀,問絹錦官城。”道出了古時“蜀布”非常重要的社會穩定屬性和使用價值特征。成都也是“南絲綢之路”唯一樞紐城市和編織品和蜀布(蜀錦蜀繡)產品供給地。國家一級國寶在古漢代護腕上繡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紡織品就出產于古蜀的織錦。
(禁止對外展出的一級國寶古漢代護腕的蜀織錦)
這些人文文化和傳統工藝是體現“天府文化”特色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而編織和紡織兩大文化產品,是傳統文化和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成都最具代表的文化屬性。有懷遠的藤編、青神的竹編、新都的棕編等以編織的傳統產業,有以紡織活化石“夏布”和蜀錦、蜀繡等紡織品都在成都以及周邊地區。它體現了一個城市文化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和內涵,其廣泛的應用價值,讓人們在生活的創造中享受快樂,這些優秀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新與轉化后可成為“天府文化”非常重要的,也是極具特色的文化內容元素。
每年的都江堰放水節是向世人展示“天府文化”的絕佳機會,“藤布文化”可以打造成放水節第二重要的文化產品展示游覽并銷售的會場,成為依托“天府第一盛會”一個重要的衍生文化產品類型,打造“天府文化”中具有人文與產品地域特色的文化新名片。
文化資源轉化發揮新價值
五千年文明蘊育了我國各民族深厚的文化。但、一些好的文化資源也要通過良好轉化才能現實更佳的作用,國家也高度認識到文化資源是需要轉化才能發揮其新的時代價值,并提出:“傳統文化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目標要求。說明傳統文化和工藝以新面目、新形態、新定位重新打造,將可形成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
這標志傳統文化高度融合以及創新發展新時代、新機遇的來臨,這也是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而文化元素的挖掘,形成新的文化符號,并以新的面貌出現在當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藤布文化”的提煉就是解決成都編織和紡織融合創新發展述說中,文化靈魂挖掘與旅游消費落地的現實問題,實現“天府文化”在創新發展以及呈現中的具體應用。
藤布(中國)文化樂園廣場創意說明

(織布機經緯線抒寫中華民族輝煌歷程講好天府文化精彩故事)
“文化為靈魂、故事為導向、旅游為載體”說明故事情節在“靈魂”與“載體”的重要連接作用。“藤為布源、布為服始、服暖人間。”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一定有編織和紡織文化以及產品的存在。也許說好“布”,說好“藤布”進化與發展的淵源關系,就是講好了人類精彩的故事,也是講“中國故事”話“天府文化”這部大片較好的劇本內容。
結束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創新才會促進人類文明不斷發展進步。文化創新將會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必將帶動更多的文化創新,抒寫無數的精彩與感動。
“藤布”是編織和紡織兩大具有相同經緯屬性產品又可高度融合的縮寫,是編織和紡織文化尤其是起源文化重要的符號標志。“絲綢之路”不只是說絲綢一個產品形式,它是文化符號和友誼的象征。“藤布文化”也不只說藤和布兩種產品形態,提煉其元素意義和符號價值,就是來述說編織和紡織創新融合發展與各民族間友誼的精彩故事。
“藤布文化”就是講人類編織和紡織融合創新發展的文化,希望在文化創新的征程中譜寫文化自信的贊歌,認真講好中國的故事,說好天府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