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偉
傳統文化和工藝是體現民族特色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而編織和紡織兩大文化以及形成的巨大產業,是傳統文化和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和內涵價值。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一定有編織和紡織文化和實物的呈現形式,人們在琳瑯滿目的世界里只知道高科技帶來的感官刺激,卻淡忘了身邊形影相隨的精彩伙伴。
文化資源需要轉化
五千年文明蘊育了我國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基礎。但、一些好資源也要通過良好轉化才能現實其作用,國家也高度認識到文化資源是需要轉化才能發揮其新的時代價值,并提出:“傳統文化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目標要求。說明傳統文化和工藝以新面目、新形態、新定位重新打造,將可形成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標志傳統文化高度融合以及創新發展新時代、新機遇的來臨,這也是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而文化元素的挖掘,形成新的文化符號,并以新的面貌出現在當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藤布文化元素的提煉
“藤布文化”就是在傳統文化土壤里發現的超級符號,它的提煉主要是解決編織和紡織融合述說與創新發展的問題,希望能夠在消費市場應用創造一種新的藝術和產品形式,用傳統文化創新的獨特魅力牽手世界各民族友誼,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藤”植物編織重要的類型形式,也可說是植物編織發展的主要源頭之一。天然柔軟的線形材料,遠古人抬運獵物、重物以及搭建巢穴居和桿欄居最天然原始的繩子和線形材料。“布”經緯線交織的代表物品,高超手工藝技術展示的典范,可以說是植物編織應用的衍生品類之一。也可說是先有以“藤”等植物利用并不斷發展進步,再有“布”溫暖人體并逐漸發展成為遮羞美化,不斷提升人類物質生活要求的偉大發明。
考古發現最早紡織物殘片就是用一種叫“葛藤”的植物皮制作而成,就有力證明了早期人類最開始對植物的應用,到后來真正紡織纖維布料的出現,這一人類文明最早期、最偉大文化創新發展變化的足跡。
藤布文化與中國故事
女媧和伏羲用藤條和樹葉遮身(最早布)并用青藤攪泥創造男人和女人,女媧和伏羲成為中華文明文化的根,炎帝發明布,黃帝發明衣,炎黃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民族又稱華夏民族,“華夏”一詞的本義即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絲綢之路”也是說“布”的故事和民族間友誼。當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實施,又再次說“布”溫暖、包裹、共同發展進步的最本質價值內涵。古往今來、事實變幻,合作、包容、共進的和平友誼故事好像一直都在述說。充分引證了“布”與中國發展進步的淵源和深厚文化關系,以及文化和友誼的精神脈絡,它仿佛一條無形的七彩線貫穿過去與未來。

女媧和伏羲用藤開啟人類文明炎黃發明布衣延續發展
創意說明:織布機經緯線抒寫中華民族輝煌歷程
“藤為布源、布為服始、服暖人間”也許說好“布”,說好“布”進化與發展的淵源關系就是講好了人類最精彩的故事,也是講述最“中國故事”這部大片較好的劇本。
結束語
“藤布”是編織和紡織兩大具有相同經緯屬性產品又可高度融合的縮寫,是編織和紡織文化尤其是起源文化重要的符號標志。“絲綢之路”不只是說絲綢一個產品形式,它是文化符號和友誼的象征。“藤布文化”也不只說藤和布兩種產品形態,提煉其元素意義和符號價值就是來述說編織和紡織創新與融合發展與各民族間友誼的精彩故事,“藤布文化”就是講人類編織和紡織融合創新發展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