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見證著社會變遷,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盡管高考緊隨時代步伐,不斷在考試時間、趕考方式等方面進行多次調整和變革,然而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向往高等學府、追逐精彩人生的學子的夢想。7月10日,沈陽收藏家詹洪閣向沈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表示,借助沈陽晚報等媒體的傳播,在他所收藏的200余張不同時期的高考準考證中,已有三張高考準考證成功找到了主人。時光荏苒,當年的那個青蔥少年如今已是古稀老人。
收藏家為200余張高考準考證尋主
今年6月份,沈陽晚報曾報道,沈陽收藏家詹洪閣通過媒體為高考準考證找家的新聞。詹洪閣告訴記者,從1987年至今,他收藏了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現在的高考準考證200余張。眼下,他希望把這些高考準考證免費物歸原主,希望能幫它們的主人找回高考記憶。在詹洪閣看來,雖然這看似只是薄薄的一張紙,但卻記錄一個人改變命運的瞬間,那里面有欣慰、有笑容、有遺憾、有不甘、也有淚光。可以說高考準考證都是給人留下回憶、并且改變人一生的東西,它很有紀念意義,是家庭檔案的一部分,非常珍貴。
三張準考證尋主成功
通過沈陽晚報等媒體的爭相報道,目前,已有三張高考準考證成功找到了主人,這三張準考證的主人如今都已是古稀之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當年都考上了同一所國家重點大學,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可以說這薄薄的一張紙見證了他們改變命運的瞬間。“目前,三位老人都已經收到了各自的高考準考證,時隔半個多世紀,能重拾自己的高考記憶,他們無比興奮,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詹洪閣表示,能將這些史料物歸原主是他的愿望,這見證了收集搶救文獻的價值和意義。
對話準考證主人:除了驚訝還是驚訝
記者看到,這三張高考準考證中,有兩張準考證是1961年的,另一張則是1963年的,考試地點分別是錦州和丹東。時光荏苒,當年的那個青蔥少年如今已是古稀老人。北京市民曹先生就是其中一張準考證的主人。“當時,媒體上登了我的準考證照片,沈陽的親戚看到后,特意將準考證拍了下來并將照片發給了我,我看到照片后,輾轉與詹先生取得了聯系。”70余歲的曹先生說。面對記者,曹先生坦言,遺失半個多世紀的準考證竟然能找回來,這事兒真是太令人驚訝了。而由于時間久遠,他已經記不清自己的高考準考證是怎么遺失的了。
如今生活在武漢的郭女士也是其中一張準考證的主人。郭女士表示,收到準考證后,她的孩子們都說這張準考證太珍貴了。郭女士回憶,當時她在錦州市鐵路中學就讀,班里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學考上了大學,那時是困難時期,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也沒有補課的,同學們都很努力,學習全靠自學,最終,她被北京郵電學院錄取,成為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郭女士表示,那時的高考科目與現在有所不同,語文分甲、乙兩輪考試,外語考的是俄語。沈陽晚報、沈報融媒高級記者 白昕 來源:沈陽晚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