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對于常州來講就像是一道宜人的光環,不僅可以提升城市品質,更能在文明精神的影響下照耀常州人民和諧向上的生活心態。好的城市環境大大滿足了人居滿意度與生活幸福感。特別是在踏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后,常州在致力于文明城市建設方面的步伐跨入了更新的階段。
常州,自2006年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全市上下瞄準目標,埋頭苦干,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變化,5年榮登全國文明城市。

常州變大了。通過基礎設施大完善、城鄉發展大統籌,它的腳步從環城高架邁向西繞城高速公路,它的格局從“一體兩翼”漸變為“南北建新、三城融合、東西協調、開發東部”。常州變綠了。通過生態建設的大推進,它正漸漸褪去現代“鋼筋水泥森林”的灰色,披上地綠、天藍、水清的新裝,生機盎然。變大變綠的常州,通過有為的機制、創新的管理,讓市民與自然和諧共存,詩意般生活。
管理機制大提升
邀請市民參與城管,行使評判權、監督權,變“部門城管”為“全民城管”,使城管的精細化得到保證。2010年1月13日,市政府發布公告,招募“我愛我家”城市管理百人“找差團”,邀請市民、網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城市管理工作找不足、提意見,從城市路容路貌開始,全面查找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如今,“找差”活動已經深入我市環保、園林、衛生等多個職能部門,共同開展了“文明連著你我他、百萬市民來找差”活動,共找出各類問題7243條,整改率達到99.97%,群眾滿意率為93.19%。
對一些痼疾,則依靠法制手段予以根除。今年5月以來,市環保局開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百日行動”,對敏感地區和重點問題,分別實施夜夜查、時時查,僅上半年全市就出動監察3.43萬人次,檢查企業1.54萬廠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340件。
建設全國文明城市期間,市各相關職能部門通力合作,用數字實現標準,用精細體現標準,用法制保障標準。2008年以來,市民對城市管理滿意度連續3年保持在92%以上,2010年獲江蘇省優秀管理城市評比第一名。
城市功能大提升
常州西繞城高速公路本月初建成通車,它和滬寧高速、沿江高速合圍常州,形成了龍城歷史上第一個“高速環”。市民開車不到1小時即可繞城一周,不超過2小時就可到達上海或江蘇、浙江的絕大部分城市,形成了“2小時都市圈”,催生了長三角地區的“同城效應”。
目前,全市中心城區道路網總里程達1685.6公里,實現了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級道路網絡的有效銜接,大大提高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極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其中,我市投入公交發展資金40多億元,建成“十字加環”快速公交骨架網絡,方便舒適、快捷安全的BRT行駛在專用道上;5年票價補貼資金超過10億元……市民公交出行率由9%猛增到26%,城市暢通工程跨進國家模范交通管理城市行列,達到A類一等管理水平并名列全國第一。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全市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設施實現城鄉全覆蓋,開展“整治村莊環境、共建小康家園”專項行動,全市所有村實現“三清一綠”、50%以上村達到“五化三有”。我市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54.8%提高到現在的60.9%。
生態功能大提升
春秋古淹城、環球恐龍城、天寧大寶塔,是常州人文與自然的“形象大使”。“三河三園”全線12公里三段十八景,水清岸綠秀江南,2010年5月向市民開放。在天目湖、茅山和常州環球動漫嬉戲谷,都可以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10年初,常州啟動建設了“一路兩區”景觀照明工程,一條16.3公里“夜景長廊”貫穿南北,流光溢彩,勾勒出現代化的城市輪廓。
“還綠于民”。自2006年以來,我市全面加大公園敞開建設力度,先后改建和新建了64個公園綠地。總面積超過840公頃的城市公園和大型公共綠地,構成了常州市民的“綠色客廳”,每出行3000米就能到達其中一處。同時,連續4年全面實施綠色通道工程,基本實現了“不管省道國道,條條都是綠色通道;不管道口路口,個個都是綠色窗口”。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2%,公園綠地建設管理體制創新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如今的常州,不論是在管理機制和城市功能上,還是在生態和諧的發展空間上都得到了普遍提升。綠色的宜居環境、快捷的城市生活節奏都讓常州無時無刻展示著它的城市魅力。而在此基礎上,文明城市常州的未來發展定將譜寫更新的篇章。